漂流白沙与浪舞 门票
天宫山,属花岗岩地貌,巨石叠垒,深谷悬崖,飞瀑流泉,姿态万千,是闽西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自唐建寺以来,天宫山历经废兴,香火不绝,在闽粤赣边以及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古老传说还未到天宫山,一个在当地流传不衰的古老传说,已经给它染上了神秘的色彩。相传,从前,一个穷苦的挖蕨人在天宫山附近,见到观音菩萨现身云端,下跪礼拜,祈祷说:“观音菩萨在上,如保佑弟子今后挖一斤蕨能洗出三斤粉,就为菩萨于此筑宫建庙。”后来,此挖蕨人果然获得观音菩萨的庇护,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因此,他首先捐款,邀集乡人筹建天宫山宫庙以祈庇护乡邻。此时,两个外来财主寻找宝地,先后来到天宫山,看中这个地方,分别埋下一个铜钱、一枚缝衣针为记,便回家了。不久,两财主循记同争宝地,将官司打到了汀州府。州官委决不下时,挖蕨人带一帮乡亲来向州官禀明原由。于是,州官判道,天下为公,此为大理,挖蕨人所举实为千村万户安康计也,故此地归属挖蕨人建寺之用。就这样,天宫山庙宇在善南信女虔诚努力下,拔地而起。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天宫山作为闽西著名的佛教圣地,有史为证,早在唐初即已建刹,居住僧尼,供奉观音菩萨,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普陀山法师曾在此创寺传教,弘扬佛学。梵天仙境沿着灵鹫岭两公里长的石阶小道,一步一阶,登山朝圣,犹如从尘世通往梵天仙境。灵鹫岭,在天宫山主峰南侧,蜿蜒盘旋二十四弯,铺设二千余个石阶,引游人上山,直达山上圆通寺。一年四季,常常云雾缭绕,“之”字形石阶古道如盘龙,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举足踏云,飘然若仙,似要凌空而去,真是“出凡尘喧嚣之外,入虚无飘渺之间”。攀上灵鹫岭,圆通寺就座落在一块小盆地上,庄严肃穆,别具一格。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政府的支持和信众的赞助,圆通寺已重振胜地,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大悲殿、观慧楼、斋厅、长廊、客房、寮房、玉佛殿、放生池、地藏殿、海会塔、檀心楼等寺观建筑群,层层叠叠,金碧辉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大雄宝殿”、“圆通寺”两块金匾,分别高悬于大雄宝殿、大悲殿前;重建的“大悲殿”庄严雄伟,供奉高达三米余的贴金观音塑像;“观慧楼”上供设“华严三圣”宝像,收藏有珍贵佛籍经卷和名家墨宝。禅林胜景圆通寺顺应山之地形地貌而建,三面岗峦回围,一面视野开阔,以寺观建筑整体的隐蔽求得禅林仙界的幽深。而寺周遍布的胜景佛迹,进一步烘托出禅林仙界的意境。灵鹫岭上,一块巨石横空,铺架如台,迎面石刻“飞天法桥”四字,相传此石为菩萨西游所留之物,古称“如意石”,寓“慈航普渡”一路顺风之意。“大悲殿”右侧一石镌草书“岩泉甘露”,岩下,清泉一泓,名“甘露泉”,古称“法水流香”,香客游人视如“消灾甘露”常带归与家人同喝。寺后天宫山主峰,恍如弥勒大佛慈祥端坐云天里,“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含笑笑世界可笑之人”,故名为“佛山”,是一罕见的天然奇观。佛山上有块“独尊石”,寓“极目云天,唯吾独尊”之意,又称“天柱插云”,相传古时有法师在此施法撑日。还有一大“佛”字石刻,高达四米,刚劲有力,二十里外犹可见其迹。登山顶,极目云天,巍巍近岭、朦胧远峰、点点村舍,无边无尽,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油然而生。漫步寺中,闻晨钟暮鼓和梵音缭绕,细览殿宇间荟萃名联、名家书法,“有福方登圣贤地,无缘难入涅磐门”、“天网恢恢色相皆空明佛理,宫堂焜庄严入妙证禅心”、“慈悲无二意救时曾见宰官身,因果本一心积善一生满门福”等等,如沐佛法之熏陶。出游新罗,因天宫山与龙崆洞毗邻而居,无论先登山后游洞,还是先游洞后登山,都可“上天入地”,可谓奇妙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