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蒲法宝禅寺 门票
法寶禪寺,原名聖教寺,位於江蘇省如臯市白蒲鎮,始建於唐太和四年(西元八三○年),後不幸遭火。到宋至和元年(一○五四年)在原址重建,規模恢巨集,被列為維揚八大叢林之一。相傳奠基時從地下掘得白龜一隻,獻於朝廷,皇帝賜名「法寶禪寺」。日本遣唐高僧圓仁、南宋抗金英雄岳飛、宋代名丞文學家文天祥、清都察院左都禦史沈岐、大詩人袁枚都有遊覽唱詠之記載。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被罷官後久居白蒲,與寺僧交往甚密,親手為法寶寺題寫「藏經樓」匾額,還留下了「一彎成象鼻,法寶久傳名」的名聯佳句。法寶禪寺原址在白蒲鎮南,今江蘇省如臯市白蒲中學校園內。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滄桑,至一九四九年解放時只剩下了大雄寶殿和藏經樓。一九九八年八月,古老的殿宇從蒲中遷至鎮西北開發區公路東側。經過數年艱苦遷建,寺院主體工程已全面竣工。寺前十多米高的石牌樓,聳立在「象鼻灣」的頂端,牌樓的上方正反兩面書寫著「法寶禪寺」和「回頭是岸」八個渾厚有力的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燦爛,令人注目。法寶禪寺的建築風格獨特,在一般寺廟中較為少見。全寺建築佈局似「象」形,象鼻灣的兩側為象耳,二○○三年春開鑿了兩大潭放生池,面積約一千二百平方米。池內放養了魚、蝦、龜、鼈;池塘四周栽種了數百株鮮豔的月季、牡丹、芍藥等花。池中央有「照心亭」,亭邊曲橋連岸,是遊人香客夏日乘涼消暑的好去處。放生池東建有趙州式的石拱橋,名「萬安橋」,它是白蒲鎮古「萬安橋」的縮影。橋欄刻有蒲塘十景和名人詩句。橋的兩端安置了原「萬安橋」的兩對石獅,石柱上鐫刻著中國古代富有哲理的名句--「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這在當今時代是難能可貴的。象鼻灣的正中是大雄寶殿,大殿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吸納了蘇式園林的建築風格。殿宇巍峨,飛簷翹角,氣勢雄偉,十分壯觀。「大雄寶殿」四字匾額是原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題寫的。殿內新塑八米多高的釋迦牟尼佛像,安坐在蓮花座上,兩側文殊、普賢二菩薩分乘青獅、白象。殿堂新塑的十八羅漢,金光熠熠,形態各異。大殿後新塑了海島觀音。觀音大士周圍一百三十八尊彩色佛像,飄然而降,乘風破浪,令人肅然。大殿四周欄杆,有數十對漢白玉石獅,目光炯炯,活靈活現。大殿正前方,建有釋迦牟尼太子沐浴池,池內一泓聖潔之水,太子佛像聳立其間。他俯視人們的祈禱,祝福人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新塑的一對大白象,站立在廣場南端,它是佛門的「吉祥」物。所塑的大象甩著長鼻,擺著尾巴,仿佛在向人們撒播幸福。東側殿供奉的是臥佛像和西方三聖像。西方三聖像為古檀香木雕刻而成,佛像身高一米多,通體鍍金,光耀奪目。它是普陀山方丈妙善和尚健在時贈送的。西側殿供奉的是緬甸白玉千手觀音和文昌、財神菩薩,妙相莊嚴,法身應現,側殿前建一「觀音海島」,四面環水呈圓形,島的中央全用太湖石堆砌,頂峰中央供奉了兩尊露天觀音。每至夏日,池中荷花盛開,清香撲鼻,觀音端立蓮花叢中。放生池邊的長廊、水榭、船舫及佛塔等建築群,它們既是獨立單體,又交相生輝,更增添了香客和遊人欣賞的興味.寺院四周栽植了各種奇花異木,整個建築佈局融寺院與園林為一體。二○○二年有關部門已將法寶禪寺列入滬、通、臯旅遊線。本寺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景色獨特,是禮佛、遊覽、觀光、休憩的極佳勝地。在遷建時,寺內出土並收藏了一批文物,如唐磚、宋瓦、禦碑、石鼓、佛塔、佛缸、木椽、木檻及石牌坊等。特別是清代高官沈岐的墓誌銘,山東濟南府同知鄭大毅的禦賜石碑,最有歷史研究價值。目前,法寶禪寺正積極收集散失於民間,並能反映白蒲古鎮歷史的文物,集中在寺廟展出,使法寶寺同時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