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里关王庙 门票
位于阳泉市郊区荫营镇林里村,南距市区12公里,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重修于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代屡经修葺。主要建筑有正殿、献殿、南北配殿、过门马殿、围插廊、戏台、忠恕牌坊、落箭亭、饮马亭等,组成一个气势雄弘、古朴典雅、极具文史科研价值的宋代建筑群体。关王庙正殿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武庙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歇山式。平面长宽等同,呈方形,由台基、墙柱、斗拱、梁架、屋顶组成。前檐廊一间,深邃而幽静。立卧栏板和斗拱枋椽肥硕而笨拙,由四根粗壮的立柱撑起。殿内结构严密而规整,四椽袱接乳头用三柱,栏额转角不出头,五铺斗拱作双抄。门板及框架宽厚严实,破子三棱直棂镶嵌于两侧。平梁上蜀柱密布,脊部负荷由叉手传递。24组五铺斗拱,承托着梁架和240根卷刹丈椽出檐。四檐角高挑,伸展显著。琉璃兽形体玲珑,下悬铸铁铃铎风动而鸣,清脆悦耳。悬鱼博风粗犷显赫,歇山殿顶举折平缓。鱼尾式琉璃大吻置于两端,仰鼻皱眉,张口瞪目。齿纹式滴水瓦与荷花枝叶勾头瓦四檐沿用,九脊十兽四套头创意独特。鬼斧神工般的关王庙正殿,历经千年沧桑,仍然保持着宋代《营造法式》的建造规范。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198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王庙所在的林里村,流传着许多关王庙的民间故事,其中的“锯末面柱乱砍椽,大殿内外一般宽”的传说最具传奇色彩。当年,赵州桥造成后,鲁班奉旨率天下能工巧匠离开赵州古城,西上太行山,来到林里村,接下了修建关王庙的硬头活儿,并立下生死状,限定在四月十八日这一天竣工。如若延续工期,当以死罪处斩。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眼看良辰吉日要到,可偏偏还缺少一根大柱。鸡声起,三更夜,鲁班爷急中生智,捧起白哗哗的锯末面,再蘸上黏溜溜的红土浆,三下五除二,大柱做造成。五更时分东方白,大殿两檐角尚未封口。鲁班爷顾不得细想,伸手抓来便扔,左一根,右一根,快如流星赶月,状似二龙出水,乱砍椽由此而成。鲁班在椽面上题道:“假若日后重修此檐角,比吾能者多一根,不及吾者少一根。”此刻天已大亮,钦差官员前来验工,先量殿里,后量殿外,又发现“内外一样宽”。“锯末面柱乱砍椽,大殿内外一样宽”的“三大奇绝”代代相传。前两项已经验证,而后一项尚未破解。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吸引了众多游人学者,在观光览胜之余,共同探讨这个千古之迷。关王庙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玉泉山腰。玉泉山古称松林山,林里村名即源于此。关王庙落成后,因“玉有洁白温润之德,泉有本源澄清之义”,故改称玉泉山。极目远眺,“西山蜿蜒而至,分支派别,以钟于此。观其松柏交翠,梧槐耸青,枫叶烧丹,寒林积雪”,“曾无虎豹之淹留,鸣鸟四时而翔集”。清代文人墨客曾留诗两首,描绘玉泉山风光。其一为:春雨拟冠山之秀,秋烟争帽石之光,夏云绕奇峰舞鹤,冬雪荡碧霭清晨。其二为: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关王庙历经沧桑,衰而复兴。1984年,郊区政府发出《关于保护林里玉泉山关王庙的通知》。1991年,省、市、区共同投资,由山西省古建筑研究院负责施工,对关王庙正殿进行了落架大修。1993年,关王庙二期工程告竣,献殿、马殿、南北配殿重修一新,安置彩塑9尊。列入“国保”后,根据保护文物和发展旅游的需要,郊区政府加大开发力度,于1999年和2001年两次投资共计50万元,增建了朝圣台阶、登山云梯、石桥、石牌坊及停车广场等配套设施。修葺一新的林里关王庙镶嵌于丛林之间,巧夺天工,如诗似画,人文建筑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使观者心旷神怡,让游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