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北古村 门票
屿北古村位于永嘉北部重镇--岩坦,距县城60多公里,与国家级森林公园四海山接壤。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青山叠翠,环境清幽,风光秀美,苍松翠柏,秀竹茂林。四周有金山、昔山、屿山、阳山、和尚山环抱,犹如莲花瓣簇拥着整个村庄。据《汪氏及徐氏宗谱》记载,屿北始建于唐代,由徐氏所居。后宋朝吏部尚书汪应辰及其弟汪应龙遭秦桧迫害,归隐于屿北后棠塆,至第五代入赘屿北后,徐氏开始迁居至枫林,汪氏一脉日益繁衍。屿北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村内古建筑保存完整,村落总体规划思想独具特色。屿北村四周群山重叠,形似莲花瓣,村落聚冲"莲花心"。于是,村落按照道学"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风水格局的方法,把北向金字山定为"金",把南方屿北森林定为"木",把东侧交叉路形定为"火",把西向(莲花心)肥沃黄土作为"土",把城河围绕"莲花心"一周定为"水",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社会单元和自然村落。村居布局采用周敦颐《爱莲说》中"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染而不染"的思想来规划。同时,根据天地星辰二十八宿布局,在民居建筑外围营造了7座宗祠形似古堡,分布在村落的四方,一条护城墙和护城河绕村落一周,在村落四周开设大小城门9处,整个村落犹如荷花绽放。屿北古村落独特的规划思想和建筑形式,体现出汪氏祖先依附自然,把握自然的营造思想,使村落选址和建筑营造达到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环境效果,成为楠溪江民居建筑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屿北文风浓厚,人才辈出,古有溪山"小邹鲁"之美誉。同时,又是浙南地区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是瓯北中心县委驻地,曾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汪氏祖先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他们在村居布局中采用周敦颐《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染而不染"的思想来规划。村落平面呈莲花形,在莲花心中,东西南北走向上布置了中心街、北门街、下街路、北门路、四面路及东西南北城路等主街,并在主街轴线内外分别布局翕和堂、茂秀堂、三进九名堂、阳和堂、乐德堂、锺寿堂、闲存堂、轩贤堂、毓秀堂、更新堂、乐善堂、文蒸堂、庆余堂等民居建筑,犹如莲子心棋布。同时,根据天地星辰二十八宿布局,在民居建筑外围营造七座宗祠分布在村落四周,一条护城墙和护城河绕村一周,在村四周开设大小城门九处,整个村的地貌及建筑布局犹如荷花绽放。屿北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整体感很强,民居多以坐古朝东。村内古建筑占现有民居建筑85%以上,新区与老区分明。民居平面分一字形、H字形、口字形、日字形等多种形式,所有民居建筑屋顶均为悬山顶,做清水花脊,屋脊呈孤线形,两端上高,屋面平缓,略有举架,造型舒展,上铺灰色小瓦,两山面出际较大,屋面也有做成假歇山式样,多为二层阁楼,在楼屋部设腰檐,形似重檐,房屋进深较大,出檐深远,无飞檐,通常檐下设巡廊,深达2米。建筑多以三个合院或四个院为单位。民居梁架结构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构筑比较严密,由于房屋进深大,梁的跨度长,室内落柱做成偷柱造,正堂与厢房接转角处,做成减柱构造,设一垂花柱,结构合理,做法奇妙。月梁部斜项下不设斗拱,多做成雀替式样,檐廊顶部做成轩的形式,檐柱头做"斗口跳"增大出檐,所有梁架构件用料均匀,柱子有方和圆两种,柱础角部雕刻浅海棠线,形式非常简洁古朴。建筑装修风格:立面为褐色,无华丽的雕梁画栋。正堂明间五抹头大板门,按涤环板,上雕透空卷云式的纹样,手法朴素,外墙用板门隔断,上开连排格子窗,室内穿斗式梁柱间和腰檐上隔断以竹编成骨架,外面抹泥灰,即为《营造法式》中的"竹编造"。山面穿斗式梁架露明,上用"竹编造"中设木板壁,色调明快雅致。村中民居、宗祠、殿宇、凉亭建筑仍保存着大量石雕、木雕和砖雕艺术,并与建筑构件相结合,增添了建筑美感。石头艺术的应用:人们依托天然的鹅卵石、山块石和条石垒筑城墙、券门、围墙、照壁、房屋外墙,用蛋卵石做成不同图案花纹铺墁院落、街巷、道路地面,一切都显得那么朴素、亲切、自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出一个粗犷的石头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