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德寺 门票
钟德寺原名钟灵观,位于克东县昌盛乡所在地,是远近闻名的宗教旅游胜地。它始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每逢旧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九月初九,都有庙事活动。钟灵观是道教场所,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由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道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无”“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到元太祖(1260-1227)为极盛时期。相传清朝的时候有一五台山僧人挑着担子向北云游。途中始终有一只凤凰在前面引路,僧人不辞辛苦的跟随凤凰北行。行至此地,凤凰停了下来。当时这里有三棵树:一棵梧桐树、一棵梨树、一棵山丁子树。凤凰落到了梧桐树上,示意在这里落脚。僧人随即放下担子,他马上想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决定建造庙宇为百姓造福。这个僧人又察看了这个村子的地势,这块地呈莲花瓣状,四周似莲花瓣儿,中间象平川一样。道士看中这块宝地后就开始化缘。他化来了土地,又化来了木料和钱。一切准备齐全后,在伪满康德八年开始动工。共有三层大殿,分前、中、后,左右为耳房,名为洞天、福地、福禄、吉祥,前面两角是钟鼓楼,这就是有名的钟灵观。钟灵观所在的昌盛乡解放前为拜泉县管辖,1948年划归克东县管辖。钟灵观在土改时遭到严重破坏,原有建筑仅存青砖砌筑的大殿三座,配廊四座及铸铁钟一口。钟灵观建观的负责人是吕宣彩和道士马玄亮二人,以后郑文会等十几名道士先后来到庙内。初建时庙宇为土草结构房屋,殿堂共五栋,每栋五间,每逢旧历四月初八、十八、八、九月初九都有庙事活动。钟灵观所在地俗称“红眼哈塘”(沼泽地),四周常年积水,交通极为不便。1905年,吉林怀德县有个叫于道的来北大荒建宅落户,当时建宅于润津河的南岸,因地势近河,而且较洼,附近的群众称这屯为“洼子于屯”(今保安村七队)。上荒的当年因枪走火,打死了于俊,因此,于家给其妻于徐氏养老地四十垧,并过继了儿子。不久,于徐氏为表虔诚,把养老地全部施舍到庙上。由吕宣彩、马玄亮二人负责建立庙宇,将于徐氏的牌位供奉在庙内。以后于家又将四十垧好地施舍庙上,故称老于家为善东。由于土地增加、道士增多,郑文会、李元胜等道土便开始外出化缘。同时,庙上雇佣一些长短工及铁、木、石等匠人。该观全盛时期有道士20多人,各种长短工达50余人,并有五、六挂大车,除种一百多垧地外,还开辟烧砖等来财门路。由于资金积累的增加,在1934年开始重修庙宇。重建后的钟灵观全部为砖瓦结构。先后建立了山门殿(马殿)、三层大殿、东西配间廊房,及高大的钟、鼔二楼。飞檐明窗均精工雕刻,殿内有彩绘壁画及重塑的金身佛像,整座庙宇金壁辉煌蔚为壮观,是附近百里内颇负盛名的一座道教庙宇。因庙址原是一片沼泽地,在庙宇重建后,四周积水因水位逐年下降,便认为此地为风水宝地,而使众多的善男信女到庙上烧香许愿,施舍财物,因此烟火盛极一时。钟灵观坐北朝南建置,平面呈长方形,“观”的正前方两边立两根大约二十米高的旗杆。位于庙宇中轴线最南端是山门殿(马殿),东西各一间,殿内各有泥塑马一匹。中间为过梁式门洞,四帅守门,门东间供奉温、马二位元帅,门西间供奉李、越二位元帅,其塑像为头戴盔甲,身穿战袍,手持钢鞭及魔杵,腰挎战刀,直立堂前。在山门殿后面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四柱飞檐亭式钟鼓二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在钟鼓二楼的两面是五间相配廊房,是专为待客迎宾而用的。在第一层大殿前和钟鼓二楼相对各建有两个六面如灯幢相仿的焚香烧纸和烧替身用的青砖炉。向内延伸,在中轴线上建有三层大殿,每层大殿内又分东、西、中三室。大殿都是青砖砌筑,飞檐明窗,红柱突出。做工精细,雕刻绘画殿殿不同,充份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技巧和无穷智慧。一层大殿是“老爷殿”殿中室供奉关羽,称关圣大帝,两旁站立周仓、关平二将。左是“辅右帝君”,右是岳飞,称精忠大帝,东室供奉真武大帝,太乙真人、中八仙。西室供奉七具人(邱、刘、谭、冯、郝、王、孙),他们是道士的祖师爷,另外还有海禅真人、洪教真君、十不全等。二层大殿是“无量古佛殿”中室供奉无量古(寿)佛,左右分别是西方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东室正中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两旁供奉中央大帝、黄老元君、南方池京道君、北方水京道君、西方瑶池金母、东华帝君。西室正中供奉释迦牟佛,左右是燃灯佛、弥勒佛、文昌帝君、大成志圣先师、孟子、荀子等。三层大殿是“玉皇殿”。中室供奉玉皇大帝,两边是金童玉女四像。东室供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神农黄帝,轩辕黄帝、伏羲黄帝、有巢圣帝,燧人圣帝)、太阳真空古佛。西室供奉西王母、无声老母、斗母、南海大士、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太山圣母、麻姑佛、太阴佛。在三层大殿的东西两侧建有廊房,东南谓“洞天”,西南曰“福地”,东北叫“福禄”,西北称“禛祥”。每座廊房都用青石砌的大墙相连接,颇为幽雅。原计划在中轴线的北端再建一大阁、组成清代庙宇的完整体系。因故未建成。钟灵观的佛事活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日)十八、廿十八是“香火会”,俗称“庙会”,是观的主要佛事活动。这天,庙门大开、各殿堂内,木鱼声声,香烟缭绕,经声不断。前来庙上烧香朝佛的善男信女到处可见,别有一番景象。孩子们来此“跳墙”(“跳墙”就是让孩子站在凳子上,道士拍着孩子的头说:“快跑、快跑,白头到老”),认为小孩跳了墙好养活;有的人磕百步头(进庙门到佛门前磕一百个头)以示虔诚;有的人拿着碱菜到“十不全”像前叨念保佑大人孩子“不咳嗽”等等。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庙上邀请各善东和邻县的道主,来商量观内的一年大事。意思是让各道主,善东支持观内的各项活动,多多施舍财物,并设素宴酬谢各位善东。土改时期钟灵观遭到严重破坏,观的三座大殿和四座配廊因年久失修面目全非,室内的佛像早已无存,墙上的壁画全部剥落。一九九五年五台山僧人国戒法师在仅存的三座青砖砌筑大殿,四座配廊及一口铁钟的基础上重修钟灵观并将其更名为钟灵庵,于一九九八年又将其更名为钟德寺。寺面南而建,大门正上方写有“钟徳寺“三字,侧门分别是极乐门和灵星门,门前两座石狮栩栩如生。钟鼓二楼分居门内东西两侧。钟楼的北侧坐落着铁钟,高大的汉白玉露天观音石像耸立在古钟北侧。三层大殿之间和配殿前都有甬路相连。一层大殿前有居士捐赠的“七星塔”。一层大殿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及四大天王。二层大殿是“大雄宝殿”,内供奉如来佛、十八罗汉。三层大殿为“三圣殿”中室内供奉着西方三圣,东西两室的墙上有彩绘的壁画。每层大殿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修扩建而成的,并恢复原来的雕刻、彩绘。寺内甬路间种有柏树更衬托出整座庙宇的清幽高雅。钟德寺现已成为远近颇负盛名的一座佛教庙宇。每逢旧历初八、十八、二十八都有盛大的佛事活动。到时,虔诚的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寺门大开,各殿各堂香烟燎绕,木鱼声声、经声不断,寺外街巷商贾云集,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发展建设中的钟德寺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底蕴丰厚的宗教文化成为晨钟暮鼓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钟德寺内的铁钟保存完好,该钟为传统之钟形,全钟是用23块模板铸成,钟体高1.41米,加梁通高1.93米,钟腰围3.34米,壁厚3厘米,重680公斤。钟的吊环由身驱蜷曲的双龙相搅而成的,龙头向下,张口。钟顶上有等距的四个圆孔。半径为10厘米,为传敲击声所用。圆孔下有一宽约10厘米的“回字形”阳纹装饰带。正面铸有“拜泉万盛和铸”背面有一个“献”字。阳纹饰带下铸有“满洲帝国康德岁次庚辰九月重阳日钟灵观众善信公铸上”字下为十二属相图案、图案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图案的下面有八组七言诗句:祷祖拜祖认真神博爱群生济孤贫五十五点含造化三十六宫配人伦灵山法会正谈经四圣六凡种来因了却三心空人我地本天源各认真大中至正见天心造就阴阳化乾坤河图洛书先天反斗转星移立新春万殊一本本自然权衡度量造金船候等珍珠名显露坐朝问道现吉祥钟声阵阵通地天大化宏开全球安国运兴华十二运五教联合警三千太运一点启虚无贯满周天换挂图黄粱已熟登道岸白雪灵芽作故庐水精圣果早结成教化三千裕后民齐展经伦开生运各发志愿闭征尘灵机发动万象享鱼跃鸢飞紫气凝一幅河图乾坤定三会龙华庆升平钟的下端铸有回纹装饰裙带,并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大字及八挂图案,寓意佛钟年年响,声声震八方。钟内壁铸造有阳纹,全钟共有汉字27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