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村祠堂 门票
侯村祠堂位于郎溪县凌笪乡候村,占地1170平方米,是郎溪县唯一现存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它糅徽派和本邦文化于一体,因其建筑古朴,风格独树一帜,更以它殿堂、民居兼具的地方建筑特色,为研究明清皖南建筑多方面的特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98年5月,侯村祠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历代《建平县志》(郎溪古称建平)载:“侯村数百年前,因所产蜜枣‘透明、绵甜、核小’而蜚声江南,每年蜜枣烤制季节,商贾云集,推动了本地经济发展,偏隅建平西南角的侯村一时间成为人丁兴旺、茶馆店坊兼备的大村名店。”清初,该村大姓侯氏宗族依据封建宗法观念和一时习尚广积银两、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座家庙,以光宗耀祖,祭祀祖先。据《祠宇碑记》载:“该祠系侯氏家族于清乾隆年间始建,约在嘉庆十三年(1808)告竣。”作为封建宗法制度代表之一的祠堂,多讲究“座下有龙脉,有形势,有明堂,有水口”。侯村祠堂所处的冲田,一弯溪水源于远处的重山叠峦,在祠堂北面婉蜒曲折,悄然流去。整个祠堂共三进,砖木结构。在整体布局上严格遵循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方式,按纵轴线均衡布局,整个平面呈“日”字形,但由于是分期建成和考虑到实用价值,被设计、建造成两个独立的部分,两者之间既有墙体隔开形成一条1米宽的滴水沟,又以门洞相通,连成一个整体,这种既集中又分散的特点,充分反映了民间匠师既遵循传统,又善于从实际出发而灵活变化的设计手法。在各进的内部结构处理上,三进都采用抬梁式加穿架势的梁架结构。前、中进是五开间,后进是七开间,前进仅明间的两排架为抬梁式,中进的明间和两次间的排架为抬梁式,而后进则有六排架都是抬梁式。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逐步增大了空间,给人越向里越深邃高大的感觉。同时,前、中进除配有厢房,装有阁楼、门楼,临天井的沿部装有两轩,部分墩、雀替、柱少有雕饰外,上系“澈明造”,下无砖石铺地。而后进则用材较大,斗拱华美,画梁脚上有望板丽轩,下有石板和“糯米稀”铺地,整个台基高出前、中进地面1米,天井两边长l.8米。高0.8米的正方形花台,南栽天竺,北植牡丹,使享堂所在的“神殿”更显幽深而静谧。从防火安全考虑,后进正面也为马头状的封火墙,使豪华的后进被安全地保护在里面。这种根据各进所在位置作用不同,合理利用财力、物力,前后有别,繁简得当,加强重点的做法,是该祠显著特点之—。特点之二——斗拱精巧华丽。后进每攒斗拱的内檐上挑两边均配以单片透雕云状飞翼,宛如两片飞卷的流云,造型流畅优美,此正是皖南徽派古建筑所常见的枫拱样式。外檐各跳华拱的“枫”则不作卷云状,而为单片式截枝牡丹、芍药等花卉式样,此式在今天的徽派古建筑中已不多见,可谓别具风格。侯村祠堂以其屋宇高敞、肃穆的气势,给绿山秀水之中的美丽山村添了几分深沉古老的气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祠堂历经兵燹灾变侥幸残生,后经郎溪县文物管理部门的修葺管理,这颗皖东南古建筑明珠再现了昔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