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门 门票
兴中门原名仪凤门,是明初南京建筑城墙时的13座城门之一,地处狮子山南麓,气势雄伟,在清代列为金陵48景之一龙江夜雨中可以知道,仪凤门属单孔城门,并有两层箭楼由于这一带地势偏高,所以进出城时有坡度。《南都察院志》称仪凤门为要冲,“南至定淮门界,北至钟阜门界,长580丈,垛口800座。城下水洞2座。”在挹江门开通前,仪凤门是城内到下关地区的主要通衢。明初,南京作为都城,有密如蛛网的通向全国各地的驿道网。龙江口迎宾道就是一条自宫城到龙江水马驿的干道。水马驿相当于招待所。明城祖朱棣曾经此道去龙江口迎接外宾。由于兴中门是进入下关的要道,因此在这里发生过可歌可泣的事。1930年,为声援和记洋行工人的斗争,南京晓庄师范等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队伍在通过兴中门时,受到封锁,愤怒的****群众冲开城门,直奔和记洋行。尽管仪凤门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通向仪凤门的道路却十分低劣。1917―1919年在南京河海工程学校读书的张闻天,对此有过实地考察:“南京马路是最平坦,惟下关到鼓楼差强人意。其故因为他们筑马路的材料用沙及石子,做工的没有什么知识,没有什么计算,没有什么测量。他们拿沙和石子铺好了,后用水洒上去。起初看上去似乎很平坦的样子,差不多几天就不平了。”这里所说的从下关到鼓楼的一条路,就是通过仪凤门的张之洞于1895主持的南京最早的江宁马路。由于后来开通了挹江门,修建了从中山码头到鼓楼直至中山陵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与中山东路干道,仪凤门及其通道的作用大大降低。1931年,仪凤门改称兴中门,道路无大改观。上世纪60年代末,长江大桥建成,从中央门经兴中门至下关的建宁路建成,兴中门的作用才又大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