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西北两面跨黄河与河南省毗邻,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辖10镇6乡,98万亩耕地。
鄄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鲁西黄牛和中国斗鸡保种基地,古代军事家、一代兵师孙膑的故里,是被国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
鄄城素来有“古鄄”之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尧王墓、历山庙、庄子钓鱼台、陈王读书台、东汉亘古清泉等,是古代军事家、思想家、一代兵师孙膑的故里。
鄄城交通便利,济董、临商两条省级公路纵横东西南北, 220 国道及济菏、菏兰、日东高速公路分别靠县境东、南两面穿过。京九铁路穿越县境,并设有客货站。县城距新石铁路(新欧亚大陆桥)与京九铁路交汇处菏泽市仅 35 公里,距高速公路入口仅 18 公里,距嘉祥机场仅 78 公里,距济南高速公路行程 245 公里。德商高速公路纵穿鄄城县境,计划 2008 年将建成通车;投资 7 亿元的鄄城黄河公路大桥项目,今年将动工建设,建成后,将在北京正南方 105 国道和 106 国道之间形成南北交通大动脉。
历史沿革
鄄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素有“古鄄”之称。据 1982 年文物普查时县内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休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鄄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至五帝时期。《太平环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谷林、历山、雷泽均在鄄城境内。夏商时为兖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鄄邑,战国时为齐国鄄邑,秦时改鄄邑为鄄城,西汉初置鄄城县。东汉献帝时为兖州治所,三国时两度为县王国。隋于鄄城置濮州,五代十国以后,鄄城一直为濮州属地。明太祖洪武二年( 1369 年)撤鄄城县直属濮州, 1913 年改濮州为濮县。 1931 年濮鄄分治,于濮县河东地区复设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