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寺巷 门票
定慧寺初仅创于唐咸通年间,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与定慧寺主持僧守钦友善,往来苏州必寄寓寺中。旁边有一条巷子就叫苏公巷。黄色的墙壁下一条石板路通向远方。定慧寺巷22号有座佛寺罗汉院,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初名般若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判司王文罕兄弟捐资重建殿宇,并且增建了两座砖塔。东塔名舍利塔,西塔名功德舍利塔;俗称兄弟塔、姑嫂塔。至道二年(996年)般若院更名为寿宁万岁禅院,又称双塔寺。定慧寺巷34号有座定慧寺,原是般若院的子院。到五代吴越钱时仍然属于罗汉院。在北宋雍熙年间称西方院,大中祥符间赐额“定慧禅寺”,这时才与双塔寺分为两寺。由此看来,是先有双塔罗汉院、再有定慧寺,然后才有定慧寺巷,那么定慧寺巷确实应该是来源于双塔罗汉院了。定慧寺巷东起官太尉河、西至凤凰街,全长294米、宽5―11米。定慧寺巷曾名王判司巷。原因是上述的判司王文罕兄弟捐资重建了双塔罗汉院殿宇。现存古迹有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始建于宋代的定慧寺、清代诗人袁学澜故居、寿星桥和官太尉桥等。现代著名画家吴作人艺术馆也在此巷内,宋代诗人苏轼和定慧寺住持僧守钦十分友善,苏轼来苏州必寄寓定慧寺,并且曾经手书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相赠。为纪念先贤,双塔罗汉院还有一个说法:双塔就像两支巨笔,而近在东侧的苏州大学钟楼(建于明万历年间)文星阁犹如一锭粗墨,两两相配,民间就有了“双塔为笔、钟楼为墨”的说法。定慧寺巷的东口有座吴王桥,这是一座单孔石桥,高度和宽度分别只有4.3米和6.6米,但它是连接定慧寺巷和石匠弄之间的一座千年古桥。